生物基PP目前正處于從示范性生產向初步商業化規模過渡的關鍵階段。與已經相對成熟的生物基PET(如可口可樂的PlantBottle)相比,生物基
PP的產業化進程稍慢,但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展,并且未來潛力巨大。
一、 研發與技術情況
生物基PP的研發核心在于如何高效、經濟地將生物質原料轉化為丙烯單體,然后再通過傳統的聚合工藝生產出聚丙烯。
目前主要的技術路線有:
1. 生物乙醇/生物異丙醇路線 → 脫水制丙烯:
這是最接近商業化、也是目前主要采用的技術。通過發酵糖類(來自甘蔗、玉米等)得到生物乙醇,然后乙醇經過催化脫水生成生物基乙烯,
再通過復分解反應等工藝生成丙烯?;蛘哂梢掖忌a異丙醇再脫水制丙烯。
代表企業:巴西Braskem(全球領先者)主要采用此路線。
2. 生物基石腦油路線 → 蒸汽裂解制丙烯:
將植物油(如廢棄食用油)或糖類通過加氫處理(HVO/HEFA工藝)生產出生物基石腦油(或直接得到的生物基丙烯),然后將其送入傳統的
石油裂解裝置中,生產出生物基丙烯單體。
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可以利用現有的石化基礎設施,實現“滴入”式生產。
代表企業/合作:Neste(芬蘭)與LyondellBasell等石化巨頭合作采用此路線。
3. 氣化/發酵路線 → 直接制丙烯:
將生物質氣化合成合成氣(CO+H?),再通過費托合成或甲醇制烯烴(MTO)工藝制得丙烯?;蛘呃没蚋脑斓奈⑸镏苯影l酵糖類產生
丙烯。
這些是更具革命性的下一代技術,目前大部分處于實驗室或中試階段,成本較高,但原料來源更廣泛(可使用非糧生物質,如農業廢棄物),
是未來的研發重點。
研發挑戰
經濟性:生產成本仍顯著高于石油基PP,高度依賴于化石燃料價格和政府補貼政策。
技術效率:生物質到丙烯的轉化效率和選擇性仍需提高。
原料可持續性:確保使用非糧、非林地競爭的原料(如二代原料:秸稈、林業廢棄物等)是研發的長期方向,以避免“與民爭糧、與糧爭地”。
二、 生產與供應情況
全球生物基PP的生產能力仍然有限,主要集中在幾家領先的化工企業手中。
主要生產商及項目:
1. Braskem(巴西):
地位:全球生物基聚合物領域的領導者。早在2010年就率先實現了生物基PE的大規模生產。
生物基PP進展:2023年,Braskem宣布在其位于巴西的工廠成功生產出首批基于甘蔗的生物基聚丙烯,并已獲得國際可持續發展和碳認證
(ISCC PLUS)。這標志著生物基PP商業化的重要里程碑。其年產能目前為“工業規?!?,正積極向全球客戶提供樣品和商業量產品。
2. LyondellBasell(荷蘭/美國):
合作模式:與全球最大的可再生柴油生產商Neste建立了戰略合作。
生產過程:Neste利用其專有的加氫處理(HVO)技術,將廢棄食用油和動物脂肪等轉化為生物基碳氫化合物(相當于生物基石腦油/丙烯)。
LyondellBasell則在其歐洲(如荷蘭Wesseling、德國Worms)的裂解裝置中使用這些原料,通過質量平衡法生產出生物基PP和PE。
規模:雙方合作已實現每年數萬噸的聯合生產能力,并計劃進一步擴大。
3. Neste(芬蘭):
角色:更側重于上游原料的供應。它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航空燃料和柴油生產商,其生產的生物基碳氫化合物除了供應給LyondellBasell,也
與其他化工公司合作,是生物基聚合物原料的關鍵供應商。
4. 其他參與者:
SABIC:也曾宣布開發生物基PP,并擁有相關技術。
三井化學等日本企業也在進行相關研發。
一些初創公司如Gevo(美國)等也在開發基于異丁醇路線的生物基丙烯技術。
供應模式
“滴入式”供應:目前主流的供應模式。生物基原料在現有的化工廠中與化石原料混合加工,通過質量平衡認證(如ISCC PLUS, RSB)來追蹤和
認定最終產品中的生物基含量。這種方式能快速擴大供應而不需要巨額的新建廠投資。
專用生產線:像Braskem的示范項目,有更獨立的生產線。
三、 市場驅動因素與挑戰
驅動因素:
1. 品牌商與消費者需求:眾多跨國品牌(如豐田、寶馬、雀巢、聯合利華、美的等)為了履行其*碳中和*和*可持續發展*承諾,對生物基材
料的需求急劇增長,是推動生物基PP發展的最直接動力。
2. 政策與法規:歐洲的“綠色新政”、碳邊境調節機制(CBAM),以及各國的生物基產品補貼和強制摻混政策,為生物基PP創造了有利的市場
環境。
3. 技術進步:催化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正在使生物基PP的經濟可行性逐漸提高。
主要挑戰
1. 價格競爭力:生物基PP的價格通常比石油基PP高出30%到一倍不等,是其大規模推廣的最大障礙。
2. 原料供應與可持續性認證:可持續生物質原料的大規模、穩定供應是一大挑戰。必須通過嚴格的認證體系來確保其整個生命周期的碳減排效
益和不會導致間接土地利用變化(ILUC)。
3. 產能限制:盡管在增長,但總產能與巨大的塑料市場需求相比仍然很小。
四、 區域分布特點
歐洲:是當前最大的需求和消費市場,得益于其激進的氣候政策和領先的品牌商。LyondellBasell和Neste的合作生產也主要位于歐洲。
北美: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和初創企業(如Gevo),市場需求也在快速增長。
南美(特別是巴西):憑借Braskem和其豐富的甘蔗資源,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和技術策源地之一,具有天然的原料優勢。
亞洲:日本企業技術研發較早,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PP生產和消費國,目前仍以石油基為主,但對生物基材料的關注度正在迅速提升,未來潛
力巨大。
總結
全球生物基PP產業已經突破了技術瓶頸,實現了初步的商業化生產和供應,但整體仍處于市場導入期和產能爬坡期。其發展由歐洲和美洲的領
先化工企業(Braskem, LyondellBasell, Neste)主導,并受到下游品牌商減碳需求的強力拉動。
未來的增長將依賴于:
1. 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。
2. 擴大可持續原料的供應基礎(特別是第二代非糧原料)。
3. 繼續完善全球認可的碳核算與可持續性認證體系。
預計在未來5-10年,隨著技術成熟和碳定價機制的推廣,生物基PP的市場份額將顯著增加,成為高端、低碳塑料應用的重要選擇。
